「當你八十歲,還有做夢的勇氣嗎?」2007年,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陪伴17 位平均 81 歲的不老騎士勇敢環島做夢!當這群築夢老人的紀錄片一播出,立刻引來廣大迴響,扭轉了許多人對「老人」的刻板印象,也吸引很多年輕志工加入關懷長者的行列。這個轟動全台的創舉,背後主要推手就是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。投入老人服務多年,林依瑩不但年輕,充滿熱忱和創意,她自己的故事也很精彩。
豐富的打工經驗 看到了社會角落的真善美
曾經在西餐廳當服務生端過盤子,也曾批貨在菜市場和夜市擺攤販售,林依瑩執行長從高中就開始打工,這些年少輕狂的打工經歷,卻意外打開她的視野,讓她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小人物,以及在他們背後的感人故事,也讓她感受到市井小民在平凡生活中展現出來的價值和美麗樣貌。就是這樣的經歷和體驗,讓她特別喜歡親近年紀大的長輩,甚至培養出一股讓人感受到平易近人的特質。
會選擇從事社會服務的工作,林依瑩認為,或許受到父親的影響;林爸爸擔任過村幹事及民政課長,從事的就是服務民眾的工作。林依瑩回憶,小時候,父親要推廣「全民運動」的健康概念,就請太極拳老師到村裡教學,帶領大家進行晨間運動。由於運動時間排在一大清早,剛開始村里鄰居的反應不熱絡,為了促成這件事,爸爸每天一大早要去接太極拳老師外,還要清晨4點多就去敲挨家挨戶敲門,邀請大家早起運動。每家的門,被敲久了,村里的叔叔、伯伯、媽媽們,感受到村幹事的熱情,越來越不好意思拒絕,漸漸地大家開始養成了晨間早起運動的習慣,也開始感受到運動對身心健康的好處。父親的熱忱和服務精神在林依瑩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。
非營利組織工作歷程:從摸索、成長到發光發熱
大四那年,林依瑩在書店看到楊蔚齡 女士所寫的《邊陲的燈火》一書,得到很大的感動和啟發,她開始對社會工作產生興趣,於是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畢業後進入非營利組織工作。
她的第一份工作,是到當時還在籌備的老五老基金會。當時,基金會的執行長不常在辦公室,所以也沒人交辦工作,從基金會的籌備工作開始,一切都是從無到有 ,她必須完全靠自己的體會與摸索學習成長。一開始,她都是「看公文工作」,公文提到要辦理,她就自己學著去辦。那段時間,她很紮實的學習到了非營利組織的運作、發展模式等,也讓她有很多的發揮空間和成長。「凡事自己摸索成長是最棒的,也是最紮實的」,「如果跌倒了、再站起來,那樣更棒!因為會確保你知道成功的要素是什麼」,提起往事,林依瑩很快樂、堅定地跟大家分享著她的成長經驗和信念。
後來,轉往較大的組織服務,曾有同事反應「沒有督導」,但是過去的經驗讓她反倒覺得不必然需要督導,有督導反而會受限。「環境,就是你學習的督導;三人成師,同事也是學習的對象。」
給年輕一代工作者的建議:「勇於嘗試」、「跨領域學習」
談起組織的人才培育,林依瑩執行長笑了!「這是我們接下來的挑戰之一」。根據她過去的經驗和觀察,現在的年輕人在職場上有幾個普遍的問題:第一,太需要「陪伴」,在工作上往往需要別人給予清楚的指示和步驟才能完成,若沒有明確的指引就會感到慌張,比較不敢嘗試、開創。林依瑩覺得這樣很可惜,因為這樣「只能學半套,因為你的第一步就是別人給你的方向」,她認為「勇於嘗試」是職場上很重要的態度,你不一定要什麼都會,但有機會就應該去嘗試。學習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失敗和挫折,但能夠從經驗中得到學習才是最重要的,「有時候我們其實要跌倒一下,才會更清楚自己要怎樣學東西」,林依瑩執行長說。
另一個需要加強的是,待人處事的基本應對、禮儀和工作態度的問題。過去組織內曾多次遇到一些狀況讓他們驚訝地覺得「連這些事都需要特別教嗎?」,例如:曾有實習生沒來,也沒有事先請假,同樣情況需要提醒很多次;也曾有新進的同仁在第一天報到日就因故沒有出現,也沒有事先通知,要離職時也僅以一封email通知,人就消失了,這樣的表現會讓人覺得此工作者的態度有問題。「待人處事」是林依瑩執行長認為現今培養年輕人最難的部分,因此,「品德與待人處事的禮貌」已成為影響職場競爭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,遠比專業素養還重要,因為專業素養可以學習培養,品德、禮貌及態度很難在短時間內大幅學習改變。
對於年輕人及非營利組織工作者,林依瑩執行長建議嘗試「跨領域」的發展學習,「只埋頭在實務工作中很可惜」;尤其社福團體講求社工的專業,如果工作者能夠廣泛涉獵,擴大視野,以更多元寬廣的方式思考,一旦再回到工作上的推動和執行,成果的深度與廣度就會截然不同。因為「真實的社會是融合的,不分領域的」,她認為,要做出「感動人心」的東西,一定是融合了許多元素的作品。「現在,誰能夠跨域、整合,誰就能成功」,林依瑩執行長大方的和我們分享她觀察到的成功要素。
「不老騎士」,是弘道基金會近年來最成功、最廣為流傳的代表作品;「不老騎士」從活動到紀錄片,所有的「梗」,都來自林依瑩。林依瑩到中國大陸進行交流時,她看到當地舉辦了一個為期305天的「八千里路;愛心長征」活動,完成全程的21人中,有一名是70歲的老人,讓她既驚又喜。之後林依瑩到日本考察交流,又看到當地非營利組織舉辦老人健走活動,路線從東京到大阪,40多天的活動,全程參與的都是高齡長者。這兩次的交流觀摩經驗,讓她更加篤定也一定要在台灣舉辦具有挑戰性的老人活動,之後,她結合了台灣正夯的「環島」風潮,成功地推出了令人既驚艷又感動的「不老騎士」活動及紀錄片,鼓舞激勵了各個年齡層的人勇敢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。
苦就讓他苦吧 走過了就不苦了
在老人社福領域已經持續耕耘多年,林依瑩也遇到許多困難與艱苦。對此,林依瑩執行長反倒樂觀承受,她認為,在職場或人生不同階段一定要面對的「關卡」,「苦就讓他苦吧,沒關係!當你走過去了或許就不覺得苦,有時候很難理解或比較什麼叫苦或不苦」。
當我們問:「持續服務的動力和熱忱從哪裡來?」,她分享自身的體驗:「要自己找熱忱,知道自己要什麼,為什麼開心」,能夠自我肯定比尋求別人的肯定更為重要。例如:看到組織的成長會讓她得到成就感,看到服務對象的笑容和改變會讓她感到開心,一路上許多人的支持和回饋讓她覺得很值得。「如果能夠自己找到熱忱和價值,他人的肯定其實不再那麼重要」林依瑩分享到。
林依瑩曾在2010年獲選為十大傑出青年,領取這個獎項的光環對林依瑩來說,「是執行長的責任,但不是我的興趣」,在十大傑出青年聯誼聚會場合時,她心裡浮現的想法卻是:「如果現在能回家帶兒子也不錯」。「對我來說,最真實的是我有一份那麼有興趣的工作,有一個家庭,也有下一代,這樣就很滿足了。」,「如果其他條件允許的話,其實我也很樂於做家事、當家庭主婦」,林依瑩笑著說,眼中透露出慈愛和溫柔。
從生活中發現感動、看到價值,樂於開創、嘗試,並盡心投入扮演好每個角色,這就是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的生命哲學。
採訪/曾冠宇、廖珮箴 文/廖珮箴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【More About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】http://www.hondao.org.tw/index.php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【採訪後記分享】
很幸運有機會吃到弘道推出的「幸福熟年飯包」,營養健康且熱量控制在700卡左右,很推薦喔!
感謝弘道年輕帥氣的企畫-冠宇一起參與訪談!p.s.弘道的員工平均年齡都很年輕,辦公室氣氛很活潑!
辦公室裡還有大富翁可以玩!?
走完一圈,你就會對弘道所提供的服務內容更加了解,超有創意的做法!
走完一圈,你就會對弘道所提供的服務內容更加了解,超有創意的做法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